8月24日晚,全球动力电池回收龙头格林美宣布正式启动H股上市计划,拟通过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深化全球化战略,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并拓宽融资渠道。这一举措标志着格林美在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布局迈出关键一步,将为其应对动力电池退役潮和全球能源变革提供新动能。
动力电池回收巨头的全球化再出发
格林美成立于2001年,总部位于深圳,核心业务聚焦“电池材料”与“电池回收”两大板块。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,其年废旧电池处理能力达数十万吨,回收处理退役动力电池占中国总量的10%以上,年回收的镍资源占中国原镍开采量的20%以上。公司通过“城市矿山开采+新能源材料制造”双轨驱动模式,构建了从退役电池到高镍三元材料的闭环产业链,产品覆盖全球15%的三元电池新能源汽车。
此次赴港上市是格林美继2010年深交所上市、2022年瑞士GDR发行后的第三次资本市场突破。公告显示,格林美计划通过H股上市推进全球化战略,重点布局欧洲、东南亚等市场。例如,公司早在2022年便与匈牙利签署合作备忘录,计划在当地建设欧洲领先的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基地,以满足欧盟电池法规对再生材料使用比例的严苛要求。此外,格林美与韩国ECOPRO BM签署的长期供应协议显示,其欧洲本土生产的高镍前驱体材料将直接供应国际头部电池厂商,进一步巩固全球供应链地位。
政策红利与行业变革的双重驱动
政策层面,中国证监会2024年发布的《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》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赴港上市,港交所同步降低H股最低发行门槛,为格林美等企业开辟融资新通道。国务院近期通过的《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》更将电池回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,要求强化全链条管理并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全程可追溯。
行业层面,动力电池退役潮正加速来临。据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统计,2024年中国废旧锂离子电池实际回收量为65.4万吨,预计2030年将激增至424.6万吨。格林美预计,2027年至2030年将迎来动力电池报废的第一个高峰期,计划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规模突破50万吨,销售规模超100亿元。在此背景下,格林美通过赴港上市可提前布局资金储备,支撑其印尼青美邦镍资源项目、匈牙利循环经济基地等海外产能建设。
财务稳健与技术创新的坚实支撑
尽管面临行业竞争加剧,格林美近年业绩保持稳健增长。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332亿元,同比增长8.75%;净利润10.20亿元,同比增长9.19%,其中三元材料业务占比77.6%,电池回收业务占比22.4%。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增长势头,营收94.96亿元,净利润5.11亿元,同比增幅分别达13.67%和12.1%,核心产品如镍资源MHP出货量同比激增138%,动力电池回收量增长37%。
技术创新方面,格林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2024年研发费用达14.44亿元,占净利润比例超140%,累计专利申请量突破万件。其自主研发的684Ah储能专用电芯、碳化硅PCS等产品已实现商业化应用,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形成从拆解、材料再生到梯次利用的全流程技术体系。此外,公司在印尼布局的高镍三元材料生产基地,通过整合镍资源与先进工艺,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提供战略资源保障。
应对全球竞争的主动出击
当前,国内锂电产业链企业正掀起赴港上市热潮。宁德时代、欣旺达、海辰储能等头部企业均已披露相关计划,这波资本浪潮被解读为“产业资本战略与全球能源变革需求的共振”。格林美此次上市不仅是融资渠道的补充,更是应对欧盟电池法规等国际标准升级的主动布局。例如,欧盟8月18日正式实施的电池法规要求,到2030年电池生产中镍、钴、锂的再生材料使用量占比需分别达到4%、12%、4%,格林美通过港股上市可加速海外合规产能建设,巩固其在全球循环经济领域的领导地位。
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指出,格林美登陆港股“可推进全球化布局,为拓宽全球性电池回收渠道及海外建厂寻求资源与资金支持”。随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,格林美有望通过“A+H+GDR”的资本布局,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扮演更重要角色。
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